
碳價飆升:短期市場的誘惑
國際最大的強制性碳排市場「歐洲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公布碳排容許權(EU Carbon Permits)的價格,也就是俗稱「碳權」的公開交易價格,從今年四月第二周一路下滑跌破每噸61歐元後,忽然一路大反彈,突破五月間的箱型整理,當前已超過75歐元,創近期新高。兩個月漲幅將近25%,而且是年月雙漲;YoY超過10%、MoM也將近5%,看起來漲勢相當強勁。樂觀一點,未來幾週也許會挑戰今年初84元的關卡。許多碳權市場人士為此感到興奮,彷彿回到拜登執政時欣欣向榮的那四年。
所以,碳權價格又要蓬勃高飛了嗎?其實近一年來的碳權價格受到總體經濟衰退、歐洲能源成本風險、戰爭的不確定性,以及美國政策的影響,市場趨勢並不如過去幾年的明確。老實說,目前的漲勢能持續多久,幾乎沒有可靠的分析基礎。儘管世界各國對碳排放與減碳專案的管理日益穩健,碳權交易和規費、稅務的制度也愈發成熟,但同時也有許多國家、企業和國際供應鏈悄悄地退出積極承諾的共識圈。尤其是金融與能源領域。這樣的現象,也使得經濟水平不同的國際成員之間對碳排放管理的態度趨於「極化(Polarization)」。再加上地緣政治上的矛盾、民生韌性的訴求各自為政,未來看似更不利各國合作。
承諾鬆動與投機暗流:基本面價值之憂
觀察這一年來,RE100阻力漸增、NZAM成員漸漸鬆脫、SBTi倡議組織的主席黯然辭職、anti-ESG的主張大行其道…,可見端倪。嚴格來說,過去一年的碳價起伏,正也是反映了這些事件造成的市場波動。所有的價量訊號,明顯只反應極短期事件,呈現出投機的味道。這讓碳權案場的開發者、投資人,以及期貨交易商感到擔憂;大家要嘛積極炒作短期脫手的碳權,要嘛靜觀其變,不搶著進場。國家層級在推動減碳具有強制力,也許對市場的短效性無感。然而除了受制於法規的能源市場有政策性的長期保障之外,其他大規模脫碳技術在融資上其實越來越困難(至少,遠遠難於一年半前風風火火的投資氣氛)。這不禁令人緊張,今天碳權價格一路的高升,真的有「基本面」的價值支撐嗎?會不會很快要進入末升段而後繼無力了?
永續的韌性:挑戰中的希望與前行
當然,人類沒有悲觀的本錢。氣候變遷的威脅本來就不容易處理,而採用碳權為基礎的管理也不簡單,但永續的價值與任務不容遲疑,更必須著眼長期。這本就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義務與責任。特別是當1.5度的底線已破,投資各種「適應性科技」以因應氣候災難更顯得刻不容緩。雖然,層出不窮的漂綠、投機、政治性延期(例如CBAM的實施、CORSIA對航空永續燃油的要求…),以及國際碳權憑證的烏龍百出…在在都顯示,路還很遠!但我們仍應相信,多數的人仍努力學習、嘗試,並未放棄;我們看到海洋保育與大規模藍碳的興起、更科學的生物多樣性管理方案、更低成本的高功能材料誕生、更具能源效率的應用…不斷突破;也應該相信,即使碳權價量短中期的未來將仍在一片迷霧中動盪,但市場會持續演進,在法規與誘因機制上更加完善,優化效率,累積出最適的價量動能,讓碳成本融入於生活目標之中,不再只是追求容許權的折現利益(Allowance)。我們相信,人類終究會找到與自然和解的條件,在萬劫不復之前,凝聚永續前行的共識。

作者資訊
洪誠孝
玩艸植造 永續長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永續委員
清華大學能環中心 諮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