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每人每天用不只 2.1 個塑膠袋:環保正逐漸變成空談

早上買一份早餐,老闆給你一個塑膠袋;中午買一份便當,店家再給你一個;下班去超市買菜,結帳時又多好幾個。你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你我都習以為常的「方便」,正讓臺灣陷入一場「塑膠袋上癮」的惡性循環。根據聯合報統計,臺灣人每年平均用掉 780 個塑膠袋,換算下來,每人每天 2.1 個。這個驚人的數字,是歐盟平均值的四倍。在政府推動限塑政策超過二十多年後,我們卻發現,塑膠袋的總使用量竟然「不減反增」。這場環保的尷尬真相,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

塑膠袋的使用現況

第一部曲:限塑的政策盲點與源頭失控

許多人可能以為,只要政府全面限塑,問題就能解決。然而,這是一個只看到末端,卻忽略源頭的迷思。

三大塑膠袋使用大宗-傳統市場、小吃攤販和早餐店

限塑的政策盲點以臺灣為例,目前的限塑膠袋政策,只針對公部門、連鎖超商、超市等 14 類場所,卻忽略了三大塑膠袋使用大宗:傳統市場、小吃攤販和早餐店。這些地方合計了超過七成的塑膠袋使用量,卻長期處於管制之外。這就像我們努力堵住水龍頭的漏水,卻放任水庫的水位持續上漲,最終導致問題越演越烈。

源頭失控的真相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塑膠總產量並未減少。儘管各國政府努力推動減塑,但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全球塑膠總產量仍在持續增加。這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但石化工業的反對力量,是阻礙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進程的關鍵因素之一。當上游的塑膠生產沒有被有效限制,下游的限塑措施,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第二部曲:環保的兩難與消費者的痛點

除了政策的侷限,我們也必須承認,國人的環保意識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我們都知道「重複利用」是一個好的環保習慣,於是我們買了環保餐具組、環保杯、環保袋。然而,這些環保餐具卻往往因為「不方便」而被打入冷宮:不鏽鋼吸管難以清洗、環保杯太重、出門常常忘記帶,又或是看見新的樣式,重複購買。最終,我們為了環保而買的東西,反而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浪費。

我們都相信「源頭減量」才是正解,但是當我們面對一個重複利用的不便,與一個一次性的方便時,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後者」。這也正是為什麼,在塑膠無限量生產的情況下,我們很難真正擺脫對一次性產品的依賴。

第三部曲:當「一次性」也能很環保

我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全新的思維:一次性,並不等同於不環保。

真正的關鍵在於產品的生命週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堅信,蒲草吸管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永續解方。它不是為了重複利用,而是為了提供一個對環境零負擔的一次性選擇。

塑膠吸管替代_環保蒲草吸管

來自自然,回歸自然我們的蒲草吸管,純天然無添加,不經任何化學加工,用完後能丟廚餘桶或是盆栽,達到自然分解,真正做到「落葉歸根」,從根本杜絕塑膠微粒的產生。

負碳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在種植過程中就能有效固碳。每一支吸管都能吸收 20g 的二氧化碳。這代表,當你選擇使用蒲草吸管,不僅是減塑,更是在支持一項能為地球帶來正面貢獻的行動。

便利又環保的選擇:它完美解決了環保餐具不便攜帶、清洗不方便的痛點,提供一個無負擔的永續解方。

許多人認為重複利用才是正解,但這必須建立在大家真的「有一直重複使用」,並且製造商不應該在無限量生產的情況下。蒲草吸管提供了一個不同的選擇:你用得越多,我們就要種植越多蒲草,而這片土地就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讓我們一起,從人均 2.1 個塑膠袋的真相中醒來,重新思考「永續」的真正可能。

終結環保兩難,從一支吸管開始

我們都渴望為地球盡一份力,卻時常困於便利與永續的選擇。
現在,您無需再妥協。
蒲草吸管提供了一個零負擔的解決方案,
讓每一次的方便,都成為對環境的正面貢獻。
選擇它,就是選擇一個更聰明、更簡單的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