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標榜咖啡渣、甘蔗渣、茶葉渣、玉米渣等「植物纖維吸管」真的是純天然嗎?本文揭露其「成分」真相:它只是把「植物粉」混入生物可分解塑膠 ( PBS / PLA )。透過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它可能含石化成分、難分解的5大陷阱,幫助你避開假環保。

你以為的「植物纖維吸管」,其實不是你想像的植物。
最近很多飲料店、通路與品牌都開始使用「植物纖維吸管」,包裝上還印著「100% 植物成分」或「環保可分解」等關鍵字,看起來好像很天然、很無害。但真相是,這些吸管大多並不是由整根植物製成,而是把植物纖維打碎、再加進一種叫做 PBS(聚丁二酸丁二酯) 的塑膠材料。這就是業界現在愛用的新名詞——「植物塑膠」、「生物可分解樹脂」、「生物可分解塑膠」。聽起來像是「從植物做的塑膠」,但其實只是「有植物成分的塑膠」。看似環保,實際上卻是典型的 漂綠行銷(Greenwashing)。
一、植物纖維 ≠ 純植物

植物纖維吸管的製程,通常是將稻桿、竹纖維或其他植物原料「磨成粉」,再混入 PBS 或 PLA 等聚合物後高溫熱壓成形。從外觀上看,它確實保留了一點植物的紋理與顏色 ( 咖啡色、粗糙 ),但那只是表象。真正讓吸管「成形」的,是 PBS 這種塑膠基底。
💡這類吸管的結構仍是人工聚合物,並非純天然材料。
二、「植物塑膠」的假面具
「植物塑膠」聽起來比「生物塑膠」更無害,但它其實就是 PBS 吸管 的行銷包裝。
PBS 的兩大原料是「丁二酸」與「丁二醇」。 廠商常會強調丁二酸可以從植物糖分(例如玉米澱粉)發酵而來, 但另一半丁二醇大多還是「石化來源」。而這些化學原料必須經過高溫聚合、脫水、縮合等多道程序, 消耗大量能源並產生副產物。PBS 仍然是工業製程下的化學塑膠。 只是它披上了「植物」的外衣,看起來比較乾淨而已。
💡植物塑膠 ≠ 植物。 它只是「帶植物血統的塑膠」。
三、「可分解」?別急著開心
很多 PBS 吸管會標榜「可自然分解」, 但事實上,分解速度取決於環境條件。PBS 需要足夠的微生物、水分與溫度,才會慢慢被分解成二氧化碳與水。若掉在陰乾的土壤、排水溝或海灘上, 這些條件根本不成立,結果就是分解不完全, 變成塑膠微粒,進入水體與生態系統。所以,它雖然「可分解」,但不等於能在自然環境中安全消失。
💡環保不是看標籤,而是看它怎麼來、最後去哪裡。
四、植物比例?沒人知道
另一個問題是: 目前並沒有法規強制揭露植物纖維的實際比例。 只要材料裡含有一點植物來源成分,就可以宣稱「植物纖維吸管」。
這就像標榜「含果汁飲料」的果汁只有 1%, 但包裝上卻印著滿滿的水果照片。 消費者自然會誤以為自己選了更環保的產品。
💡這種模糊話術,就是典型的「漂綠行銷」。
五、漂綠的代價:品牌信任
在談代價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漂綠」?
什麼是「漂綠」(Greenwashing)?
意思是用「綠色形象」來掩飾不環保的現實。
簡單說,漂綠就是一種假環保行銷。企業透過廣告、包裝或話術,讓消費者以為產品很環保,但實際上,它可能依然高污染、耗能或含塑膠。
- 只說一半的綠(隱藏的權衡)
只強調某個小優點,卻忽略更大的問題。例:說「吸管是植物成分」,但沒提到裡面還有塑膠。 - 沒有證據(無法查證)
說產品「可分解」、「碳中和」,卻拿不出任何檢驗或證明。 - 用模糊字眼(模糊性)
用像「天然」、「綠色」、「環保」這種聽起來很棒但沒定義的詞。 - 假標章、假認證(虛假標籤)
包裝上出現葉子圖案、地球標章或看似官方認可的符號,其實都是自創的。 - 說了也沒用(不相關)
講的內容雖然沒錯,但根本沒幫助。例:「不含氯氟碳化物(CFCs)」——但那早就被全球禁用了。 - 比較不壞(兩害取其輕)
明明整體還是不環保,卻強調「比別人少一點害」。例:「更綠的塑膠袋」或「低碳燃油」。 - 直接說謊(撒謊)
最嚴重的情況——造假數據、偽造認證,誤導消費者。
真正永續的選擇,不只是名字好聽,而是能回歸土地、不留下負擔的材料。

🌾 例如 蒲草吸管(Lepironia Grass Straw),以整根天然蒲草「莖部」裁切,不需混入任何聚合物,也不經高溫化學反應。在使用後能在自然環境中完全分解,回到土壤與水的循環,不留塑膠微粒,因為它就是像一片落葉。
這不只是「替代塑膠」,而是「讓它能回到土地」的永續做法。
別被「植物」兩個字騙了
當「環保」變成一門生意,市場上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看起來綠」,
但不一定真的綠的產品。
植物纖維吸管、植物塑膠、PBS 吸管 這些名詞的背後,藏著一條又一條化學與能源鏈。
而真正能回歸自然的「植物吸管」,其實早已存在:蒲草吸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