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那些標榜「 可生物分解、可堆肥」的PBS環保吸管是真的真能分解嗎?其原料丁二酸、丁二醇多為石化原料提煉,製程高耗能又高碳排。這篇帶你 3 分鐘看懂所謂「生物可分解塑膠、植物纖維」的綠色行銷包裝與陷阱。

從原料開始拆穿「植物纖維」包裝的假環保故事
你有沒有發現,市場上越來越多產品掛著「植物塑膠、生物分解樹脂、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名號? 從「植物纖維吸管」、「植物纖維牙刷」到「生物可分解環保杯」,這個名詞聽起來幾乎完美,既保留塑膠的耐用,又看似環保無害。
但你知道嗎?這些所謂的「植物塑膠」,最常見的成分其實就是 PBS(聚丁二酸丁二酯)。也就是說,你喝飲料時用的「植物吸管」,本質上依舊是一根化學工業製成的塑膠。
一、PBS 是什麼?
PBS(Polybutylene Succinate,聚丁二酸丁二酯)是一種標榜「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的材料,常被製造成吸管、包裝膜、餐具、外帶盒等一次性用品。
乍聽之下很厲害,因為「可生物分解」和「植物」這兩個詞幾乎是環保的代名詞。 但要了解它是否真正環保,就必須先拆解它的兩個關鍵原料:
- 丁二酸(Succinic acid)
- 丁二醇(1,4-Butanediol, BDO)
這兩個名字雖然聽起來陌生,但它們才是這場「植物塑膠」假面舞會的主角。
二、丁二酸:從「可以來自植物」到「現實多為石化」的行銷迷思
理論上,丁二酸可以用「發酵」方式,從植物糖分(像是玉米澱粉、蔗糖)轉化而來。這種方法被稱為「生物基丁二酸(bio-based succinic acid)」。許多品牌會以此宣傳「我們的塑膠來自植物來源」,讓人以為整個材料都脫離了石化產業。
但實際上,真正使用發酵法的比例非常低。大多數 PBS 製造商仍採用傳統的石化合成路線, 從馬來酸酐(maleic anhydride)加氫還原製造丁二酸。這條生產鏈需要高壓高溫、氫氣來源、金屬催化劑,整個過程耗能且會排放二氧化碳。
📌換句話說,丁二酸雖然「可以」來自植物,但實際上仍有很大比例來自石化產業。
所謂的「植物來源」,往往只是行銷上的概念,而不是供應鏈的現實。
三、丁二醇:PBS 塑膠的石化核心,幾乎全數仰賴化學合成
相比丁二酸,丁二醇(BDO)就更直接了當:它幾乎完全是石化來源。 目前全球 95% 以上的丁二醇都由石化原料(例如石腦油、丙烯)合成。只有極少數廠商(如 BioAmber、Genomatica)正嘗試用生物發酵方式生產 BDO,但產量有限、成本極高。
📌換句話說,即使丁二酸來自植物, 只要另一半的丁二醇仍是石化來源,整體 PBS 就仍然是石化產品的延伸。
再加上 PBS 聚合過程本身需要高溫脫水反應、金屬催化劑(如錫、鋯、鈦),這些都是典型的化學工業程序。因此,「植物塑膠」的綠色外衣,其實掩蓋了一個高能耗、高碳排的生產鏈。
四、從實驗室到吸管:一條不怎麼綠的生產線
- 原料提煉:
無論是植物糖或石化原料,都需要先轉化為可反應的中間體(丁二酸、丁二醇)。發酵或化學合成都會產生廢水與副產物。 - 聚合反應:
透過高溫脫水與金屬催化劑縮合成 PBS 聚酯,此過程耗電且需長時間反應。 - 後處理成型:
PBS 樹脂需經過乾燥、熱壓或射出成型,才能變成「植物吸管」的樣子。
在這整條鏈裡,只有部分丁二酸可能是植物來源, 其餘步驟與傳統塑膠產業幾乎沒有太大不同。
五、「可生物分解、植物纖維」:聽起來綠,卻不一定真環保
「可生物分解、植物纖維」是一個讓人安心的名詞,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行銷邏輯的勝利。
它利用了大眾對「植物」的信任感,以及對「塑膠」的模糊恐懼,把兩者結合成一個聽起來既自然又科技的詞。
然而,只要原料仍來自石化、製程仍高耗能、分解仍需特定環境,這樣的材料再怎麼包裝,都很難被稱為真正的永續。
🌱 真正的環保材料,不是「長得像植物」,而是能回到自然、融入生態循環的材料,例如:蒲草吸管。
「可生物分解、植物纖維」不該被當成免責標籤
當消費者愈來愈重視環保,品牌就更需要在原料透明度上誠實。
PBS 吸管的問題,不只在於它的成分,而在於那層看似無害的「植物」包裝。
因為當漂綠成為常態,真正的綠色創新就會被掩蓋。
下一次你看到「可生物分解」或「PBS植物纖維吸管」時,
請記得綠色,不代表環保;植物,不代表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