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S 植物纖維吸管的 3 個環境真相:可分解,不代表環保

別被「可分解」三個字蒙蔽。「可分解塑膠」看似是地球的救星,從包裝袋、餐具到吸管,幾乎每個品牌都在強調「我們用可分解材料」,而其中最常被使用的,就是 PBS 吸管(生物可分解吸管、植物纖維吸管)。但真相是,能分解不代表會完全消失。PBS 在自然界中需要極特定的環境才能被微生物「吃掉」,如果條件不滿足,它不但不會消失,還可能變成塑膠微粒,回到生態,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以下,讓我們用科學研究揭開這三個環境真相。

可分解植物纖維吸管的真相

真相一:PBS 分解需要非常「理想」的條件

要讓 PBS 完全分解,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 有能分解 PBS 的特定微生物
  • 穩定濕度與水分
  • 溫度約 30~60°C
  • 足夠時間與氧氣

若缺少任何一項,分解過程幾乎停滯。研究指出,在自然土壤中放置 12 個月,PBS 樣本仍未完全分解,只出現表面侵蝕現象【參考資料1】。

🔎 換句話說,它在現實環境中可能需要多年才能分解。

真相二:不完全分解,會產生微塑膠

即使在潮濕環境下,PBS 也不會立即變成二氧化碳與水。它往往先斷裂成細小碎片——也就是「微塑膠」。

📖 研究支持:

  • Polymers 期刊(2024)發現,PBS 與 PLA 混合膜在淡水與海水中會產生 bio-microplastics(生物型微塑膠)【參考資料2】。
  • 另一篇研究指出,PBS 在降解過程中會釋放可測量的微粒,具有環境累積風險【參考資料3】。

🔎 這意味著,即便名義上「可分解」,PBS 吸管仍可能以更細微的形式留在環境中。

微塑膠的隱形污染

這些微粒雖肉眼難見,卻會吸附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它們進入河流後被浮游生物誤食,再被魚蝦吞下,最後進入人類食物鏈。

塑膠微粒回歸自然的循環

根據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3)研究,水產樣本中已觀察到含 PBS 類微粒的殘留。這代表,即便材料「生物可分解」,只要未完全分解,仍可能參與全球微塑膠循環。

🔎 換句話說,PBS 吸管的「終點」可能不是堆肥場,而是你的餐桌。

真相三:只有少數微生物能真正「吃掉」PBS

科學家已證實,只有特定菌株能有效分解 PBS。例如 Bacillus 屬細菌在人工菌群條件下,可於 10 天內讓 PBS 降解率達 76.5%【⁴】。

但這些菌在自然界中極少見。沒有這些「高效率分解者」,PBS 幾乎不會動。最終,它只會被風化成更細小的碎片,漂浮在環境中。

學界現況:仍有巨大資料缺口

多篇論文指出,PBS 在開放環境中的實際行為仍待研究。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4)評論指出,PBS 在土壤、填埋與水域中的降解速率與微粒釋出數據仍極不完整【參考資料5】。
  • RSC Sustainability(2025)研究則指出,PBS 在海水中降解極慢,且厚度與結晶度越高,分解難度越大【參考資料6】。

📌 重點是: 通過「可分解測試」不代表在自然環境中真的能分解乾淨,它只是在理想條件下具備「潛在分解性」。

真正的永續,不是讓塑膠變碎,而是讓它真的回到土地

當「植物塑膠」仍依賴化學聚合、工業能耗、與分解條件時,蒲草吸管(Bulrush Straw) 展示了另一種可能。

  1. 純植物,不需添加聚合物:蒲草吸管是直接取自蒲草莖部,沒有 PBS、PLA、PHA 等聚酯化學成分,因此完全不涉及「人工聚合」與能源密集製程。
  2. 能在自然環境中分解:不同於 PBS 需要堆肥條件,蒲草吸管能在自然土壤、水中自行分解,最終回歸碳與水的自然循環。因為,它就是一片落葉。
  3. 低碳製程,友善土地:由於材料取自可再生的水生植物,透過清洗 → 裁切 → 通管 → 烘乾 → 消毒,整體碳排遠低於化學塑膠生產。更重要的是,種植蒲草的濕地本身還具吸碳能力。

📌 蒲草吸管的理念不只是「替代」,而是「回歸」——讓自然接續它原本的循環。

消費者與品牌該怎麼選?

在「可分解」標章滿天飛的市場中:

  1. 看成分表,認識材料本質:看到「PBS」、「PLA」等字樣時,可以先上網查詢。
  2. 詢問分解條件: 如果需「工業堆肥」才會分解,那就不是真正可在自然中消失的產品。
  3. 支持天然解方: 像蒲草吸管這類純植物製品,才是真正能回歸土地的永續選擇。

真正的環保,不該靠化學反應

PBS 告訴我們:「可分解」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延遲污染。
而蒲草吸管則提醒我們——真正的永續,不需要仰賴科技模仿自然,
而是讓自然自己說話

📚 參考資料

  1. Degradation of bio-based film plastics in soil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2. Generation of Microplastics from Biodegradable Packaging Films Based on PLA, PBS and Their Blend in Freshwater and Seawater, Polymers (2024)
  3. Investigation of biodegradable microparticle release and environmental accumulation in Poly (butylene succinate) degradati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 (2025)
  4. Reproducible Polybutylene Succinate (PBS)-Degrading Artificial Consortia, Polymers (2024)
  5. Degradation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s in wast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 open environment: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4)
  6. Marine biodegradation of poly(butylene succinate):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RSC Sustainabilit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