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塑愛地球,越來越多人響應號召,捨棄傳統塑膠吸管,轉而使用「環保吸管」。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替代品,從紙吸管、不鏽鋼吸管,到各種「可分解吸管」,似乎都宣示著無塑未來。然而,你是否曾停下來思考:你以為的「環保吸管」,真的完全沒有塑膠嗎?
今天,我們將帶你走進台灣環保標章的幕後,揭開「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真相揭露,並看蒲草吸管如何以其獨特定位,突破大眾對「環保」的既有環境認知與環保迷思。

「生物可分解吸管」= 「無塑」?你可能誤會了!
當我們因應法規禁止使用傳統塑膠吸管後,許多店家和消費者轉而採用所謂的「生物可分解吸管」。但這裡存在一個普遍的環保迷思:多數「可分解吸管」的本質,仍然是塑膠。
它們通常是經過特殊技術處理的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s),例如常見的 PLA吸管 (聚乳酸) 或添加了其他聚合物的產品。您在與客戶溝通時會提到,這類型的吸管通常需要將植物纖維打碎纖維後,重新塑造成形,並且需要添加黏合劑才能黏合。至於添加了什麼,大部分都是可分解的塑膠(常見的是添加 PBS)。因此,它們在本質上依然是塑膠製品,只是分解條件相對寬鬆。
這些「可分解吸管」雖號稱能被細菌、黴菌、藻類等微生物作用而分解。然而,要啟動這類微生物分解過程,往往需要特定的「工業環境分解」條件,例如:高溫(通常高於 50-60°C)、高濕度等工業堆肥環境。不幸的是,台灣目前這種能夠有效啟動生物可分解塑膠分解的人工環境非常稀少。這意味著,這些「可分解吸管」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被丟棄在一般垃圾或自然環境分解,其實難以按照預期被完全分解,最終仍可能成為長期存在的塑膠替代品垃圾,甚至碎裂成微塑膠。
透過「環保標章」,看見「可分解」的真相分類
政府為了幫助消費者識別真正的環保產品,設立了台灣環保標章。透過這個標章的分類,我們就能清楚分辨哪些「可分解吸管」仍屬塑膠範疇,哪些才是真正的天然產物。
根據台灣環保標章的規範,產品會被細分為不同的類別,而這正是破除迷思的關鍵:

- 「生物可分解塑膠產品」:這類產品雖然名稱帶有「可分解」,但其本質仍被歸類為「塑膠」。這代表它們的原料可能來自生物基(如玉米澱粉),或添加了可促進分解的成分,但其化學結構仍是聚合物。在法規上,雖然台灣已禁止PLA、PFAS的餐具,但仍有許多其他聚合物材質可以使用,只要沒有被明確禁止。這類產品仍需特定環境才能分解。市面上大部分的「可分解吸管」都屬於此類。
- 「使用農業資源之產品」: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然、無塑吸管產品。這類產品必須使用天然農業資源作為主要原料,且未經過塑膠化學改質。
這兩者在環保標章的環保吸管分類下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塑膠」,後者是「天然物」。
蒲草吸管:被歸類為「農業資源」,突破定義的真環保
這就是蒲草吸管的獨特之處。由於它直接取自天然水生植物「蒲草」,在製造過程中不需打碎纖維後重新塑形,也無需添加任何塑膠類的黏合劑。蒲草吸管因為其原生、未經塑膠改質的特性,被台灣環保標章明確歸類為「可分解類產品」中的「使用農業資源之產品」。
這項綠色認證證明了蒲草吸管與「生物可分解塑膠」製品的本質差異:

- 蒲草吸管: 是純粹的農業資源產品,非塑膠。用完後,它能自然環境分解回歸土地,無需工業堆肥的苛刻條件。
- 其他「可分解吸管」: 是「生物可分解塑膠產品」,其聚合物本質決定了其分解條件與回收處理的複雜性。
因此,下次當您在選擇「環保吸管」時,不妨多看一眼產品的標示,甚至上台灣環保標章的網站查詢,了解它究竟屬於哪一類。真正認識產品的永續消費真相,才能做出最有利於環境的永續行動。選擇蒲草吸管,就是選擇了一種被政府綠色認證、真正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無塑吸管,共同破除環保迷思,為地球的健康盡一份心力。

告別環保迷思,現在就選真無塑!
透過台灣環保標章的解析,我們揭示了「可分解塑膠」的真相。
蒲草吸管作為「農業資源之產品」,為您提供真正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無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