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Greenwashing? 6 Ways to Spot Fake Eco-Friendly Marketing !

Think You Bought an Eco-Friendly Product? You Might Be Falling for a Marketing Trap.

A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rises, consumers are increasingly willing to pay for “eco-friendly” products. This green wave has not gone unnoticed—many brands are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dressing their products in a “green” cloak and tempting you with seemingly good promises. Yet behind this seemingly thriving eco-market lurks a deceptive marketing tactic known as "Greenwashing". It doesn’t just take advantage of your goodwill—it also hides the real environmental issues. So, what exactly is greenwashing? How can you spot these fake eco-friendly traps, protect your wallet, and safeguard our shared planet? In this article, we’ll take you inside this silent battle, exposing the true face of so-called “eco-friendly” products.

漂綠與吸管

What is Greenwashing ?

GreenwashingThe term is a combination of “Green” and “Washing.” Simply put, it refers to companies or brands that exaggerate, obscure, or misrepresent their environmental claims, making consumers believe their products or services are highly eco-friendly, when in reality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re minimal—or sometimes nonexistent.

For example, a brand might highlight that their product is “made from recycled materials製成」的,卻避而不談其生產過程產生了大量碳排放和水污染;或是宣稱產品「可分解」,但實際上可分解的材料比例非常低,大部分成分依然是難以分解的塑膠。這些都是常見的漂綠行銷陷阱。

漂綠的常見手法有哪些?消費者必須看懂的假環保伎倆

要避免落入漂綠陷阱,首先要學會辨識它們。以下整理了幾種企業常用的永續行銷陷阱:

  1. 模糊不清的詞彙: 企業愛用「天然」、「綠色」、「環境友善」等籠統、沒有標準的詞彙。當一個產品只給你這些空泛的詞,卻沒有具體數據或說明時,請務必提高警覺。
  2. 無意義的環保標章: 你曾注意過產品包裝上,出現一個你從沒看過的環保標章嗎?這很可能不是經過權威機構認證的標章,而是品牌自創的。真正的台灣環保標章或碳足跡標籤都會有其認證標準和官方網站可供查證。
  3. 誇大「生物可分解」的真相: 「生物可分解」這個名詞常常被用來漂綠。市面上常見的生物可分解吸管材質如 PLA(聚乳酸),雖然外觀與塑膠相似且源自玉米澱粉等植物,但它們的分解條件非常嚴苛,需要在高溫、高濕度的「工業堆肥」環境下才能分解。
    然而,台灣目前的工業堆肥環境非常稀少,這些吸管最終只會被當作一般垃圾處理,分解速度極其緩慢,形同塑膠垃圾。更重要的是,在分解不完全的過程中,仍可能碎裂成微小的塑膠微粒,對環境與食物鏈造成長期的危害。
  4. 避重就輕的宣傳: 這是最常見的漂綠手法之一。企業只強調產品某個微不足道的環保優點,卻刻意隱藏其更嚴重的環境問題。例如:只強調吸管是紙做的,卻不提其生產過程的高耗能。
  5. 虛假或誇大的聲明: 做出沒有事實依據的承諾,例如聲稱「100%零污染」,但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當聲明過於完美時,就應該抱持懷疑態度。
  6. 與產品無關的環保行為: 產品本身對環境並不友善,但企業卻大肆宣傳他們「捐款給環保團體」或「種了一棵樹」。這是一種轉移焦點的永續行銷策略,試圖用外部行為來掩蓋產品本身的缺陷。

消費者如何辨識「漂綠」?6 招看穿真相,成為環保購物達人!

要成為一位聰明的綠色消費者,你可以練習用以下六個問題來檢視產品,看穿假環保的真面目:

  1. 產品真的有權威認證嗎? 尋找具備官方或第三方權威認證的環保標章。如果產品宣稱永續,卻沒有任何可查證的標章,那很可能只是行銷噱頭。
  2. 企業的環保承諾是否具體? 真正的環保企業會提供具體的可量化數據,並在永續報告書中公開其努力。你可以上企業官網,查閱他們是否揭露完整的碳排放量、廢棄物處理、減碳目標等資訊,這也屬於ESG效益的一部分。
  3. 產品的生命週期是否完整揭露? 一個環境友善產品應該要考量其從原料開採、製造過程、運輸、使用到最終廢棄的整個產品生命週期。如果只強調其中一環,那可能就是避重就輕。
  4. 產品包裝和行銷是否過度美化? 綠色包裝、自然圖片或標榜「源於自然」等詞語,不等於產品本身就環保。請仔細閱讀成分標示,而不是只相信包裝給你的第一印象。
  5. 是否只強調一個優點而忽略其他缺點? 仔細思考,一個產品的所有環節是否都符合永續發展的原則?例如,一款號稱環保的鞋子,其鞋底可能採用回收材料,但其生產工廠是否符合勞工權益?這就是企業社會責任 (CSR)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6. 產品是否真的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SDGs)? 檢視產品或企業的行為,是否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某項目標一致,例如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可以幫助你更宏觀地判斷。

擺脫假環保,用蒲草吸管做一次真正的永續消費

環保蒲草吸管_從田野到餐桌

在綠色行銷無所不在的時代,成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特別是對於生物可分解吸管這類產品,我們更要了解其背後複雜的處理條件,避免讓它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偽環保」。

這也正是"Grass Straw" 之所以能脫穎而出的原因。蒲草吸管的優勢在於它能直接自然分解,不需依賴台灣現有缺乏的工業堆肥系統。使用完畢後,它可以直接丟廚餘桶或埋入盆栽,真正實現了「落葉歸根」的循環,從根本上杜絕了塑膠微粒的產生,也不會造成環境的額外負擔。

每一次消費,都是在為你認同的理念投票。當我們主動查證、拒絕假環保產品,並支持那些真正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品牌,我們就是在用行動,推動市場往更透明、更永續的方向前進。

學會辨識,你就是改變的力量!

從今天起,練習用六個問題檢視產品。
拒絕漂綠,支持真正實踐永續的品牌。